中國互聯網維護日前後記

兒童節當天早上,個人的 VPS 如常順利連接。快到中午時分,電腦狀態欄的 Dropbox 圖標出現異常,開始以爲是正常的丟包所導致連接失敗,重啓網絡後仍不能恢復正常,於是停止 Shadowsocks 轉用 V2Ray,重新連接,一切正常。午睡醒來後,事情變得很不正常了。V2Ray 無法建立正常連接,打算 SSH 到服務器查看並重啓,發現無法建立連接。見到這情況後,我明白了,IP 又一次被 TCP 阻斷了。

搶險一個多小時後,總算重新聯網了。

到 Telegram 一看,數個羣組的在線人數明顯比平時要少,但信息數量依舊很多。有趣的是,各個羣組都是由不同的話題而建起的,可能中間用戶有交集,但在每個羣組討論的話題都是圍繞無法正常訪問互聯網而展開——「我的 SS 倒了」,「全倒了」,「V2Ray + ws + tls 最堅挺」,「套個 CDN 吧」等等。《一天世界》博客的 Telegram Channel 也發起了投票來進行簡單調查。這期間觀察到至少四點:

  1. 能投票的說明 TA 們仍能訪問互聯網,這裡頭顯然有倖存者偏差,當然啦,投票的題目是「二零一九年五月底六月初,妳覺得 VPN、Shadowsocks 或類似工具在中國變得更難用了嗎?」
  2. 在 Telegram 的相關技術交流羣裡,面對突然的國家力量來襲,網友們除了抱怨,剩下可能只有不斷換 IP。問題在與這些是「術」層面,我並非要站在 XX 最高點要求使用者都要去到「道」層面。問題延伸開去,可以去到更根本,如果關注「道」的人少了,日後會有迭代出新技術嗎?(沒有了一鍵安裝腳本,自己是否可以一步步搭建起來?)
  3. 與長輩們相信微信公衆號文章「吃 XXX 會致癌」和「喝 XXX 能延壽」爲真的情況類似,「美國的 IP 都不行了」、「『V2Ray 會不會好些?』『我的 V2Ray 剛被封了,用 SS 吧』」抑或「『我的 SS 全倒了』『SS 不行了,用 V2Ray 啦』」。恐懼和無知(無貶義)往往讓我失去應有的理性思考。
  4. 我想國家這麼大動作,不是適得其反嗎?細想下其實自己也是陷入了認知偏誤。我畢竟長期能夠連接道互聯網,而長期在局域網內人不會查覺到,即使察覺異常,可能也被自己的「認知失調」機制調整回來。但局域網的人真的是這樣子嗎?

說回自己,如「觀察二」談到,我之前也是「拿來就用」,但此次「搶險」中,Shadowsocks 的連接全失敗了,也迫使自己仔細看了 V2Ray 的官方文檔。兩年前就聽說過 V2Ray,但惰性遲遲阻礙去瞭解它。人,還是不能停止學習。

寫這篇後記的同時,我其中一個 IP 又被封了。

《輕音》十週年隨想

今年是《輕音少女》開播的十週年。近日,Bilibili 終於購買了《輕音少女》版權。當時在手機上見到推送,我真的激動地大叫起來!很快地,我看到第二季的第 20 集,這時我忽然意識到又快結束了。

我最早接觸到《輕音少女》(下文稱《輕音》)是在 2009 年 5 月的一本名爲《動畫基地》 雜誌上,當時雜誌用了《輕音》的四位主角來做封面。然而,由於當時媒介和渠道有限——家裡沒有電腦,加上沒有類似 MP4 的移動設備。結果顯然,我沒有去追番。只能在每月一期的《動畫基地》或者《動感新勢力》雜誌中閱讀相關的文字。

在我高中,即使身邊同學有在討論《輕音》,即使我跟一位同學創立了我們高中第一個動漫社,身邊聚集了不少喜歡日本動畫的校友,但我仍然沒有機會去補番和追番(那時《輕音》第二季也快結束了)。漸漸地,長期地與 ACG 處於「離線」狀態,動畫變成一個沒有什麼意義但也能值得我回憶的符號。加上當時《動畫基地》停刊,失去了信息源的我,《輕音》所造成的現象級社會熱潮與我就像處於平行世界一般。

昨晚我還跟好友自嘲,高三到我大學畢業是我「動畫的空白期」。這是事實,我在此期間並沒有留意動畫圈中的消息,更別提 ACG 了。到了去年我反思了這段期間的自己:「試圖按照社會潮流去改變過往的自己,到後來發現其實中間自己放棄了一開始所應該珍惜的人與事(如 Kalafina 解散一事)」。

是的。我是看完 Kalafina 十週年演唱會後,且得知她們解散的傳言(如今也真實發生了)才跟自己說了上述的話,同時自己才重新回到 ACG 圈子。補《輕音》也是在這樣的契機下發生(2018年)。在去年補番到最後,我處於 Full Emotional 的狀態,很久才能走出來,這或許是錯過又重拾但又瞬間消失的落差感,但有一點我能肯定她是真實的。

我不知道在中學時代就看了《輕音》會有如何的感覺,在我淪爲「社畜」後去看《輕音》,內心是很難受的。這次重新看《輕音》(2019年),當唯說出「別丟下我一個轉眼就稱大人哦」,我只能嘆息:「ごめん...」。是的,妳們如今仍是當年雜誌上的樣子,妳們不會變,我希望自己也儘可能地...儘可能地保持原初的那份真摯與單純的內心。

第 20 集《還是校慶!》,我仍記得劇情,記得我爲此內心難受,雙眼泛淚。妳們快畢業了,其實早在多年前,我們都已經畢業了。

從最初時候與《輕音》擦肩而過,從而一直處於平行世界,但去年首次看《輕音》,感動地老淚縱橫。這很「青春」,錯過、遺忘、重逢。這就是我與《輕音》的故事。

けいおん ありがど!!

長年不讀小說的人寫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系列小說讀後感

自己多年沒有讀小說了,春節前一位素未謀面的朋友向我推薦了「那不勒斯四部曲」系列小說,幾天前將它們讀完了,想了想決定隨意地寫寫讀後感。

自己讀外國小說通常最頭疼的是要記住故事中人物名稱,曾經被《百年孤獨》的大量繁雜的人名「折磨」到我中途放棄。「那不勒斯四部曲」系列小說出現了十個家庭,接近五十位人物都在整個系列小說出現。在一開始翻開書,見到這張龐雜的人物表,不禁喚起《百年孤獨》帶給我的心理陰影。幸好在閱讀的過程中,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個性賦予了人名生命力,即使在前三本,我依舊偶爾需要查看人物表,但這不會影響閱讀的感受。其中一大原因,我認為,是小說故事主線很好地貫穿整個系列的始終。

埃萊娜·費蘭特以第一人稱,即主人公之一的萊農,去講述她與莉拉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羁绊」(它有著「人與人之間無法割裂的聯繫」的意思)。深入去閱讀整系列小說會發現,她們之間的關係已經超出友誼所能承載的重量,那是一種微妙又復雜的情感,她們兩人自始至終都被這情感牽引著。

小說故事的背景發生於二戰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從歷史的視角回溯,那是一個躁動不安的年代。在「馬歇爾計劃」下,意大利從戰後百廢待興,奇蹟般地在 1953 年至 1963 年實現經濟飛躍,工業化進程迅速推進,社會和文化在工業化的車輪下急速轉型,這段時間又被稱為「意大利經濟奇蹟」。可是,工業化的進程中往往伴隨「社會失範」現像出現。小說中雖然不多出現暴力血腥的直接描寫,但在閱讀的過程中,尤其是前三部,暴力氣氛始終時不時浮現,彷彿提醒讀者故事人物隨時可能斃命。

兩位主人公以及其他人物就在這樣背景下登場。莉拉聰明、勇敢、果斷;萊農聰明、勤奮、猶豫。莉拉小時候總是很輕鬆就實現萊農用很大力氣都做不好的事情,例如學拉丁文,數學、讀書、寫作。萊農一直認為莉拉是個「天才少女」。萊農成年後出版了她自己的第一本小說,但她發現小說的靈感是源于莉拉小時候寫的《藍色仙女》。

她們生活在貧民區,莉拉出生在一個鞋匠的家庭,父母對她的天賦沒有關注和認可,即使莉拉的哥哥里諾多次懇求父母讓莉拉繼續讀書,可惜他們對不予理會,莉拉很早就輟學了。萊農的父親是市政府的門房,也就是看門的人,母親是名家庭主婦,同樣他們都萊農的學業一點也不關心,但幸運的是,萊農的老師強烈要求萊農的父母讓女兒完成小學學業後繼續去讀中學。

隨著年齡的增長,莉拉和萊農步入了青春期,萊農變醜了,而莉拉更漂亮了。莉拉身邊有很多追隨者,而萊農面對自己喜歡的對象尼諾(教科書般的渣男)自卑而不敢表白。莉拉在她十六歲時和商人斯特凡諾結婚,成了富太太,而後來萊農憑著自己的努力考進了比薩高等師範學校(意大利最好的高等學府之一)。當人為了去跨過一個門檻,往往是因為以為今後的路就好走了,可是,人在關注門檻前的路時,根本不會注意到門檻後的路是怎樣的。莉拉和萊農也如此。

莉拉與斯特凡諾的親密關係在兩人結婚當天就開始急轉幾下,莉拉在婚禮上發現丈夫在未婚前就已經背叛了她。之後,莉拉和尼諾私奔,生下了不知道是父親是誰的兒子。尼諾離開了莉拉,莉拉在恩佐的幫助下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生活。為了獨自撫養兒子,她在香腸廠當女工,雙手全是因去骨頭而造成的傷口,為了多掙十里拉作為凍傷補貼,在零下二十度進出冰庫(後來自學計算機技術,成立公司。只要莉拉想做,沒有實現不了的〔萊農聲〕)。至於萊農,她進入大學後,開始擺脫了貧民區的階層,通過自身不斷努力,以優秀的成績畢業,與出生於書香門第的彼得羅·艾羅塔結婚,出版了自己第一本小說,她自身的社會地位不斷提升。可惜莉拉和萊農都生活在女性聲音薄弱的年代,如上述談到,莉拉的婚姻是慘淡的,但其實萊農的也不好,風光的表面背後,是丈夫都自己的情感關懷和生理需求的漠視,彼得羅是名學者,他始終專心在自己的學術地位的攀升勝於對萊農的關心。後來萊農出軌了,即使當時她和丈夫有了兩個女兒,為追求自己的真正的愛情,她放棄了已有的穩定生活,與尼諾熱戀同居交媾,生了一個女兒後,她發現尼諾的真實,原本以為自己拾獲真正的愛情,結果卻是被自己的愛人背叛了。莉拉很清楚尼諾的本性,在得知萊農的事情后,讓安東尼奧(萊農的前男友)告訴她:

這些背叛的行為,假如不是在適合的時機知道,根本沒有用。當一個人戀愛時會原諒所有事情,要使這些背叛起到作用,那要等情感平淡一些,陷入戀愛的人是很盲目的。

無論是莉拉還是萊農,她們都背叛過他人、也被人背叛,或許她們都是男子沙文主義下的犧牲者,她們試圖抗爭,成功了嗎?好像沒有,失敗了嗎,反抗聲音彷彿沒有停息。莉拉在恩佐的幫助下,離開香腸廠,學習了計算機技術,成立了公司;萊農之後出版了多本小說和發表多篇政治類文章,即使沒有前夫彼得羅和她婆婆的幫助下,仍能獲得出版社編輯的賞識和肯定。

莉拉和恩佐有了一個女兒,叫蒂娜,而萊農則帶著尼諾的女兒離開父親,回到曾經一心想要離開那不勒斯,她租了莉拉的樓上的房子,她們兩人又回到童年時候的親密狀態。可是,後來,莉拉的女兒消失了,被殺了?被拐走了?無人知曉,莉拉變得更加敏感,變得更加脆弱,十多年過去她仍然不認為蒂娜去世了,她身邊的人開始「離開」她,有的被殺了,有的移居了。萊農決定移居到都靈前和莉拉告別,莉拉對她說。

莉拉:你還記得《全景》上的那張照片嗎?

萊農:哪張照片?

莉拉:就是你和蒂娜在一起的照片,旁邊寫著她是你的女兒。

萊農:我當然記得了。

莉拉:我想過蒂娜被帶走了,可能是因為那張照片。

萊農:也就是說?

莉拉:他們想把你女兒偷走,但實際上那是我的女兒。

......

莉拉:你走吧,走吧,你要做一些更精彩的事兒,要比你之前做過的那些更棒。 ...... 我很高興,我們做了那麼長時間的朋友,我們會一直是朋友。

《失踪的孩子》到底是指蒂娜還是暗指莉拉?因為莉拉也消失,莉拉兒子某天告訴萊農,她將自己所有東西——衣服,照片,光碟,電話等——都帶走離開。她成功地消失了自己。

真實的生活和小說不一樣,過去的生活沒有凸現出來,而是陷於黑暗。我想:現在莉拉那麼清楚地浮現出來了,我應該放棄繼續找她。

萊農知道,莉拉永遠在她身邊。

現實中的西比拉先知系統

我依稀記得在五六年前聽過福柯這個名字,可是隨後幾年沒有主動去接觸他的作品。到了最近半年,我開始讀了一些寫關於他的思想的文章,而且還是被動去看的,儘管是通過三手甚至四手的資料去了解他的思想,但自己還是被打開了新的一個視角。三個月前,買了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拜讀之後愈發細思恐極。

在書的開篇以兩個對比鮮明的場景作為開篇。

場景一:達米安刺殺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失敗,被公開車裂處死,換回大白話就是五馬分屍。然而單靠拉扯哪能容易就能分屍成功呢,人的筋腱是挺難扯斷的。在達米安的身體僅存筋腱連接的時候,由劊子手操刀切斷,可是還有四批馬在拉扯,想像下達米安在還有活著的狀態下,不斷分屍的場景,這是如此血腥的場面,加上,這是在公開場合行刑,估計眾人既害怕國王的權威對場面感到驚悚又會對被行刑者產生一絲憐憫。

場景二:在描述了達米安被殘酷屠宰之後,畫面翻轉來到了八十年後。書上用了一頁紙來羅列一份少年監獄的規則明細:

Art.17. The prisoner's day will begin at six in the morning in winter and at five in summer. They will work for nine hours a day throughout the year. Two hours a day will be devoted to instruction. Work and the day will end at nine o'clock in winter and at eight in summer. ......

Art. 28. At half-past seven in summer, half-past eight in winter, the prisoners must be back in their cells after the washing of hands and the inspection of clothes in courtyard.

細看下來,這是一份時間表。少年犯每天的生活被精細地安排,與過去犯罪犯法受到酷刑且公開處罰不同,現代社會的處罰手段更為人道,很多人認為這是啟蒙運動的勝利,這是人類文明的進步。

然而,福柯在全書展示給我們卻是另一個視角。啟蒙運動給人類帶來的沒有人所以為那麼正面。

福柯在書中提出一個問題:為何會從公開行刑轉向了非公開處罰?

公開血腥行刑的一個重要作用是產生一種震懾力,讓群眾害怕君主或獨裁者的權威,從而達到統治的效果。可是,這種懲罰最終還是轉變了,那為什麼呢?其實也不能發現,這种血腥的懲罰或多或少會引起人們對被罰者的憐憫甚至會出現衝突。我當時馬上想到歷史案例就是切·格瓦拉在玻利維亞被處死後照片被公開,隨發全球不少國家的人民起來抗議遊行。因此,在本·拉登被擊斃後,美國根本沒有放出他被擊斃的照片,就是擔心引起同樣的難以估量的騷動發生。到這裡就能發現,懲罰的轉變並非是人道主義和啟蒙運動的勝利,它背後更多還是是出自統治者鞏固統治為目的,而且這種懲罰更為嚴厲,更為「全面」,所以才會有上述那份被精細安排的時間表。

《規訓與懲罰》全書的主線是寫一部「監獄史」,但是福柯其實是想通過監獄形成的背後機制來審視我們當今的現代社會,重新我們生活的現代社會是建立在怎樣的社會制度建構之上。

福柯透過監獄去重新審視現代社會,中間有個聚焦點,那就是權力

在福柯之前,已經有不少哲學家、政治學家以及社會學家對權力進行了討論。如,馬克思·韋伯認為權力是「當他人或其他群體試圖反抗自身時,自身仍然可以實現自身的目標或利益的能力」,而漢娜鄂蘭認為「權力是對公共政治目的去採取行動的能力」。當然還有別的思想家的不同論述,不過 TA 們的論述裡可以歸納為將權力視為一種 「擁有物」,即我擁有權力去做什麼

福柯正是要突破這種桎梏,他認為我們在現代社會需要從全新的角度去理解權力,探討權力不能單單只從上下從屬的關係的出發,需要從關係、空間、方式、技術等多維去重新審視。少年監獄的那張時間表展示的是一種新型的權力——規訓(discipline),少年犯正是被關押在一個固定空間,每天重複做被規定的事情。儘管沒有血腥,沒有暴力,甚至可以沒有監視,但是權力早已在這個空間內產生了。我們可以看出,權力不單單是在宏觀層面才會出現,既是在微觀視角,權力仍然存在,只是它更難被察覺和觀察得到而已。

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除了監獄,社會裡的其他空間都被權力所滲透著,公司、工廠、醫院、甚至是學校也如此。按福柯的話說,「我們生活在一個監獄社會」權力發揮不單是作用在身體,而且作用在人的意識。福柯在書中第三部分中間有兩章分別是「馴順的肉體」(Docile Bodies)和「全景敞視主義」(Panopticism)。Panopticism 是英國自由主義同時功效主義政治哲學家傑里米·邊沁提出的監獄設計理念。

四周的環形建築分隔成一個個囚室,囚室的一端面向外界,用於採光,另一端面向中間一座用於監視的高塔,這樣這座高塔中的監視人員可以時刻監視到任何一間囚室,而囚室中的犯人因為逆光效果,無法看到監視人員,會疑心自己時刻受到監視,惶惶不可終日。

福柯引用圓形監獄為例子,闡釋權力可以不再需要有主體,仍能達到束縛著人的效果,囚犯在圓形監獄的空間裡是看不到監視者(權力的主體),那麼就是高塔里其實沒有監視者,囚犯也是會心裡暗示在受到監視,這就達到自發地對自己的行為作出管理和審查的效果。再發散下思維,在學校裡,例如自習課上,老師不在課堂時,學生仍是會待在課室寫作業,這除了老師有安排班幹部或暗插眼線來管理之外,另外也是學生在學校這個空間內被權力「馴化」的結果。此外,學生通過在學校裡的社會化後,出到社會工作依然是處於一個空間裡,被無形的權力暗示著自我管理、自我監控。

既然權力現在是通過自我監視的製度來作用到人,那麼制度是如何被設計就不能忽視,這正是福柯分析權力的另一個角度:*權力與知識的關係*。

啟蒙運動以來,人們高舉追求真理的大旗無畏前行,康德名言「敢於知道,因為真理使你自由」正好呼應時代的吶喊,在人們心中,對真理的探索正直與權力的限制所抗衡。然而福柯認為,現代社會中,真理(知識)和權力的有效運作是密不可分的。在他看來,知識並非是與權力形成敵對狀態,而恰恰是權力運作的一個關鍵前提,而且在權力的運作的過程也能產生新的知識,按福柯的話術,那是權力所形成的「真理體系」。在精神病學,DSM 詳細定義了精神疾病的症狀,病人無法自證自己是否有病或無病,一起都需要根據 DSM 來判斷。這就是知識在權力中扮演的角色。又展開去講,如果將地區或不同國家看做是一個大型空間的化,知識與權力在其中必有自己的位置,英美的自由主義西·朝鮮的價值觀以及其他各種主義,是否也是和權力交織在一起呢?圓形監獄的囚犯無法察覺監視者,我們是否可以察覺到呢?

文明的進步是一種幻覺嗎?

福柯的從探討監獄的誕生,再擴張到現代社會,他的發聲警醒了我們文明發展不只見得都是光鮮事,背後也有文明的陰暗面。技術進步讓我們的生活更為便利,但同時也使得我們更容易被管理與監視,如人臉識別、智慧城市、社會信譽制度等,這些到底真是為了人們的方便和安全還是為了更好的監控?更嚴重的是我們即使看不見監視設備,我們也會對自己做得每一個行為先作自我審查。這一切看似比以前更自由的的背後,我們是真的更自由還是更不自由了?也許時下去讀福柯這本書《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能讓我們重新思考關於何為自由以及何為自由之敵。


參考備註:

  • Foucault, Michel.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Vintage, 2012.
  • 謝立中, 阮新邦. 現代性、後現代性社會理論:詮釋與評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A Bug in Knowledge Argument

When we talk about knowledge argument, Frank Jackson's paper "What Mary didn't know" must be mentioned. he constructs a thought experiment disproving physicalism. Honestly, I am inspired by his argument for the first time reading. However, something odd exists. But I am not able to find out atthat time. Since I dive into the paper, I probably dig out a fault which might save physicalism. Paving the way for my argument, I will take abrief review of physicalism and thought experiment. Then I will reconstruct the thought experiment and point out the probable false. Finally, I list a possible response given by Frank Jackson.

Brief review

The physicalism is claimed that all facts can be reduced to physicalfacts. This claim can be extended that if one knows all physical facts, then she/he knows everything there is to know.

Frank Jackson disagrees. In his thought experiment, Mary the scientist(MTS) spends her alllife in the Black-White Room. In the room, she learns everything "through black-and-white books and through lectures relayed onblack-and-white television."1 In this way, she learns all the physical facts about color. She specializes in neuroscience that howwaves of light work, that how the optical system operates, and that how

we reflect. But she never sees what colors look like except black, whit eand gray. One day she is released out of the Black-While Room. She directly sees red for her first time. What happens to her? Will she learn something new about red? Intuitively, she learns something new about red. As Jackson said, "she will learn what it is like to seeing something red."2

That is thought experiment which attacks physicalism. If you are confused, I will reconstruct the thought experiment so that we can knowit more clearly.

Reconstruction and fault

According to the thought experiment, Frank Jackson's argument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ing.

  • [P1] If physicalism is true, then physical facts about red is all the fact about red. (Definition of physicalism)
  • [P2] If Mary knows all physical fact about red, then she will not learn something new about red after she sees what red is like. (Thought experiment: Mary in the black-white room)
  • [P3] Mary know something new about red after she sees what red is like. (P2 + intuition)
  • [C1] Mary does not know all physical facts about red. (P2 and P3 by modus tollens)
  • [C2] Physical facts about red is not all the fact about red. (derived by C1)
  • [C] physicalism is false. (C2 and P1 by modus tollens)

Above summary is argument reconstruction. It is of help to see the detail of thought experiment.

It is noted worthy that some implicit premises hide into the argument. I will try to argue with Frank Jackson by objecting an implicit premise. Iwill refute P2. More precisely, I will refute the proportion that Mary knows all physical fact about red.

Followingly, there is my reason.

First, let's scrutinize the term all physical facts. This term is vague. Because the quantity of physical facts is based on physical development. The degree of physical development determines the known physical facts. But epistemological limitation confines physical development. In otherword, epistemological limitation confines the number of physical facts. Here we can derive that all physical facts are a relative notion. We canalso review physicalism. It is claimed all facts can be reduced tophysical facts. We should notice that all physical facts underphysicalism concept are limited by known physical facts.

Turning to Frank Jackson, we remember P2 that is claimed Mary knows allphysical fact about red. Frank Jackson implicitly implies that all physical facts are completely all and nothing else. I should explain further. The term, completely all and nothing else is meant that Mary has no limited epistemological boundary to acquire physical facts. Mary acquires all physical fact about color without any epistemological limitation. This is contradictory to the claim of physicalism. Maybe anexample can be illustrated more concretely. In the world, even thoughthe top scientists specialize in their field, they do not claim they learn all physical facts about their studies in their fields. Mary asother scientists in the real world should learn all known physical facts. So, Mary does not learn all physical facts which Frank Jackson implies.

While we have the reason that Mary does not have all physical factsabout red. Then P2 is possibly false. Lack of strong and supportive P2leads that what Mary learn something new about red released of the Black-White Room is probably physical. Therefore, the thought experiment cannot disprove physicalism.

Objection from Frank Jackson

Frank Jackson might defend P2 which Mary does know all the physicalfacts about red. In his paper, he claims that "Mary knows all physical facts about us and our environment."3 He might argue that Mary can acquire physical facts through black-white lecture and television.

[Reply] physical facts are in the real world. The top scientists cannot learn all the physical facts in the real world. Mary was confined to the Black-White Room. This environment is separated from the real world. The physical facts in the Black-White Room do not contain all the physical fact in the real world. Mary does not learn all physical facts about red. The physical facts about red she learns are just part of all physical facts in the real world.

1

Jackson, Frank. "What Mary didn't know."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83.5 (1986): 291

2

Ibid. 291

3

Ibid. 291